业界资讯集粹第3期2007-03-28 12:34:00 作者: 来源: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2007年3月15日·第3期)
●华闻传媒:人民日报资本扩张平台/1
●文汇新民集团参股股票型基金/2
●解放日报集团将控股新华传媒/2
●2006年,都市报市场表现/4
●中国数字报业三步曲
——访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林江/6
●数字报业创新项目情况报告/11
●西方媒体对中国两会报道四则/15
华闻传媒:人民日报资本扩张平台
华闻控股在2006年内紧锣密鼓对上市公司“燃气股份”进行重组,使其变身为“华闻传媒”(华闻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000793)。在中国A股上市的传媒公司中,大多数传媒公司是区域性的单一媒体资产运营商。华闻传媒在股东的支持下,将成为拥有多种媒体的传媒集团,从而成为A股市场上真正的传媒航母。预计华闻传媒在未来的2至3年内将成为中国传媒股的领军者,成为中国式的新闻集团。
目前华闻传媒的主营业务分为传媒业务和非传媒业务,传媒业务包括“时报传媒”、“华商传媒”等传媒资产,首都机场广告公司的资产(公司已有公告,股东准备注入);非传媒业务包括海口的燃气业务等。华闻控股在2006年至2007年初已经将华闻传媒中的高速公路、典当、房地产业务进行了剥离。对于公司构架的重组,业界认为,华闻传媒是想通过购并成长为跨区域、跨媒体的新兴媒体企业。在传媒之外的产业上,华闻正在逐渐收缩。
1. 华闻控股拥有的媒体资产
华闻传媒的控股股东是上海新华闻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新华闻是华闻控股的子公司,其实际控制人是人民日报社。华闻控股是人民日报社的资本市场平台,其投资的领域主要包括金融、地产、媒体、基建等。其中拥有的媒体资产主要包括:
(1)陕西华商传媒集团。华闻控股持有61.25%股权(将全部注入华闻传媒)。华商传媒作为华商报业集团的经营性业务承载平台,是一个以《华商报》为核心,在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拥有5份报纸和3本杂志的综合性都市报经营体系,覆盖了广告和印刷发行两个主要的运营平台。
(2)深圳证券时报社。华闻控股持有40%股权、上海新华闻持有60%股权(已将84%的股权注入华闻传媒)。时报传媒独家代理《证券时报》的信息披露和广告业务。《证券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报道证券市场为主,兼顾经济金融信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财经类专业日报,是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的三大报刊之一,业务具有高度的垄断性。时报传媒同时还拥有杂志《新财富》、电视节目《怀新电视》、网络(全景网)。
(3)北京中体传媒等平面媒体资产及其他媒体资产。深圳证券时报社持有北京中体传媒98%股权。北京中体传媒有限公司拥有的媒体资产包括《篮球报》(周报)、《博》(月刊)、《网球天地》(月刊)、《北京奥运特刊》(周报)等权威的体育类平面媒体资产。
(4)国广传媒有限公司。国广传媒是华闻控股和国际广播电台成立的合资公司,华闻控股占有50%的股权。运作国际广播电台的经营性资产,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环球资讯广播"、"英语综合广播"、"欧美流行音乐广播"以及"外语教学广播"等多套对国内广播的节目。还主办《世界新闻报》、《国际广播影视》杂志以及英文《信使报》、德文《信息与回声》、西班牙文《友谊花坛》、乌尔都文《友谊之声》等30个文种的外文报刊。
(5)北京中青凯诚网络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公司是由团中央、华闻控股、凯诚电子技术公司共同设立的,拥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公司自主研发了可以有效加密到客户端的IPTV机顶盒,准备与国内的权威教育机构联合制作教育节目,同时和全国最大的新闻制作机构联合制作专业化的网络电视节目。目前拥有的IPTV试用户已经达到2万户。中青凯诚也成为华闻控股进入主流电视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2、燃气股份变身华闻传媒的过程
(1)2006年5月23日燃气股份发布关于公司资产重组的提示性公告,开启了华闻传媒的整合乐章。华闻控股表示有意将优质平面媒体资产及其他媒体资产与本公司有关资产进行重组。
(2)2006年6月20日燃气股份发布公告,将持有的黄山长江徽杭高速公路60%股权转让给上海新华闻。
(3)2006年7月,燃气股份出资22000万元收购实际控制人华闻控股持有的华商传媒30%股权。
(4)2006年8月30日,华闻控股将旗下的时报传媒注入到燃气股份,燃气股份购买新华闻财经所持有的深圳证券时报传媒84%股权,价格为8400 万元。同时,公司向时报传媒提供39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偿还其为了获得《证券时报》有关经营业务而支付履约保证金所形成的对新华闻财经的负债。
(5)2006年11月3日,燃气股份公司全称由“海南民生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华闻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由“燃气股份”变更为“华闻传媒”,公司证券代码000793不变。
(6)2007年1月17日,华闻传媒公告称,上海新华闻把华闻传媒流通股23821430股转让给首都机场集团,转让价格为每股6.5元,转让价款为154839295.00 元。至此,首都机场集团和上海新华闻成为华闻传媒并列第一大股东,均占总股本的20.31%。首都机场的入主,使得华闻传媒拥有人民日报社和首都机场两个强势的股东背景,成为了传媒A股中转型最彻底、媒体资源最完整的媒体类上市公司。
(7)2007年2月1日,华闻传媒披露,公司拟增持陕西华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1.25%股权,达到控制华商传媒61.25%股权的目的。同时,公司还计划剥离典当、贸易业务和房地产业务。
3.首都机场的传媒资产
目前首都机场旗下的传媒资产主要是首都机场广告传媒公司(简称广告传媒),2007年经营的机场广告家数将达到11家,2008年预计将达到20家机场的广告特许经营权。2006年首都机场广告传媒公司实现净利润3068万元。预计2007年机场广告传媒公司实现净利润8000万元,2008年实现2.2亿元的净利润。预计首都机场的广告资产将在2007年注入华闻传媒。
首都机场广告公司的重要客户航美传媒是国内最大的航空媒体广告运营商,2006年航美传媒实现资源快速扩张,整合了国内3家航空电视媒体公司,迅速发展成为拥有9家航空公司、2010条航线和52家机场电视节目制作及广告经营权,资源扩大了三倍多,开创了中国航空电视联播网。 (据中国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等综合整理)
文汇新民集团参股股票型基金
最近,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汇添富成长焦点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募集,募集期限自2007年3月6日起至2007年3月28日。据报道,此基金销售非常火热。
该基金的基金管理人为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2月3日,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公司的股东及其持股比例分别为: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占公司注册资本的47%;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6.5%;东航金戎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6.5%。
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已有三只基金。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该公司旗下的汇添富优势精选基金,成立不足两年就已经为投资者创造出了190.44%的高额收益,几乎就要翻两番,近一年的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排名第五位。 (中国证券报)
解放日报集团将控股新华传媒
3月5日,新华传媒(600825)停牌并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讨论定向增发事宜,据记者多方了解的情况,此次增发的对象为解放日报集团。
"新华传媒将向解放日报增发15%股份。"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解放日报将同时向上市公司注入旗下申江服务导报经营性资产。
一旦获得新华传媒定向增发的15%左右股权,解放日报将成为新华传媒直接股东中的第二大股东,再加上此前间接持有新华传媒的7.8%权益,解放日报集团将成为新华传媒的实际控制人。
此前,新华传媒的大股东为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华集团")。在新华集团中,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所属的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文艺出版总社5家单位联合持有新华集团51%的股权,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其余49%的股权。2006年10月,新华集团出资4.22亿元从上海百联集团手中收购其持有的“华联超市”股权,实现借壳上市,“华联超市”更名为新华传媒。
有观察人士认为,解放日报虽然总体上获得了新华传媒最大的股权比例,但是无论是在上市公司还是在新华集团,解放日报均未能获得最大话语权。
据了解,此次定向增发由上海市有关主管部门一手主导,其意图是跨条块重组旗下文化资产,以新华传媒为平台打造文化产业的资本旗舰。早在去年新华传媒借壳之初,就有相关人士曾对媒体透露,上海市有关主管部门还将整合下属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等相关资产,不断注入新华传媒,使其资本规模迅速扩张。
此前,新华传媒总裁李权曾对外界表示,未来新华传媒将走出行业,从原先以图书、音像制品、文化产品等为主的产品线拓展到动漫、影视、期刊、报纸、电子商务等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年,都市报市场表现
(崔江红/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
都市报竞争激烈 比拼发行
06年下半年,一些城市的都市报数值十分接近,呈胶着状态;而在有的城市,都市报排名出现明显变化,出现了一枝独秀的局面;还有的城市出现竞争激烈的格局。
在南京,《金陵晚报》与《现代快报》出现胶着状态,从05年、06年上半年连续监测来看,《现代快报》排名第一,而自06年下半年连续监测来看,《金陵晚报》呈明显上升趋势,与排名第二的相差2个百分点。
南京
平均销量
覆盖率
销量排名
金陵晚报
59.81
97.30%
1
现代快报
47.95
95.95%
2
南京晨报
28.62
95.95%
3
扬子晚报
27.16
95.95%
4
江南时报
2.58
70.27%
5
在天津,《今晚报》与《每日新报》同样出现了一个胶着状态,市场份额、销量数值十分接近。在零售终端出现了谁的促销力度大,谁的内容更突出,谁的市场表现会靠前的状况。
天津
平均销量
覆盖率
销量排名
每日新报
26.81
100.00%
1
今晚报
24.63
98.31
2
城市快报
14.06
100.00%
3
在上海,《新民晚报》与《新闻晨报》的市场份额相当接近,两份报纸占据着一早一晚的市场,“早”报、“晚”报的特色突出。
上海
平均销量
覆盖率
销量排名
新民晚报
36.24
100.00%
1
新闻晨报
33.63
100.00%
2
新闻晚报
13.78
99.05%
3
在北京,则出现了北京晚报一枝独秀的局面;在广州,广州日报占据着绝对第一的市场份额;在青岛,《半岛都市报》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北京
平均销量
覆盖率
销量排名
北京晚报
115.30
98.48%
1
京华时报
43.67
98.48%
2
法制晚报
30.87
98.48%
3
北京娱乐信报
8.75
96.97%
4
北京青年报
3.70
68.18%
5
新京报
3.12
81.82%
6
北京晨报
3.11
86.36%
7
华夏时报
2.55
94.70%
8
竞报
1.15
71.97%
9
广州
平均销量
覆盖率
销量排名
广州日报
75.14
99.37%
1
羊城晚报
38.51
96.23%
2
南方都市报
31.74
99.37%
3
信息时报
16.46
93.71%
4
新快报
14.75
94.34%
5
南方日报
2.99
61.64%
6
作为都市报这个类别的报纸来说,读者差别实际并不大,甚至可以说,都市报的读者构成是趋同的,换言之,都市报竞争的核心是报纸的内容,在市场上的直接反映就是都市报的发行量,因此,作为广告投放的广告主、广告公司来说,他们投放广告时,会更多的参考发行量。
北京:北京晚报一枝独秀
2006年下半年,北京都市报总量略有回升趋势。近几年来,北京都市报的总类是有增无减,新加入的媒体在短期内让市场总量出现膨胀,而长期监测数据表明,同类报纸之间的报业竞争,北京都市报销售总量从02年-06年整体是呈现下降趋势的。06年上半年都市报销售总量曾下降至历年来的最低谷。8月份开始,北京都市报零售总量呈现上升幅度,整体增长率为3.47%,超过了其在06年3月份的总销量。
以2006年8月份为例,北京都市报市场各报零售市场份额中,北京晚报占51.18%,京华时报占19.81%,法制晚报占15.40%,北京娱乐信报占5.28%,新京报占2.72%,北京青年报(不送电视报)、华夏时报、北京晨报占2%左右的市场份额,竞报占0.67%的市场份额。(说明:北京青年报有送电视报和不送电视报之分,销量相差较大,本处涉及的北京青年报是指其不送电视报的份额。)和7月份相比,北京晚报的市场份额上升1.33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3.15%,京华时报的市场份额上升了0.2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1.07%,法制晚报的市场份额下降0.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3.79%。
从各都市报的饱和度来看,法制晚报、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华夏时报、北京晨报、竞报等7份报纸均存在相对严重的滞销情况,这些报纸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摊点存在卖不完的滞销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这些报纸发行量的增长。京华时报的滞销比例最低,只有十分之一的报摊存在滞销状况,有53%以上的摊点处于饱和状态,另有35%以上(超过三分之一)的摊点存在潜力,这意味着京华时报和北京晚报(潜力覆盖率在30%以上)这样的销量基数较大的媒体在北京零售市场还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北京未来报纸竞争市场还将是强势媒体愈来愈占主流的市场。
南京:《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构成第一阵营
2006年下半年,《金陵晚报》在南京都市报零售市场上销量排名第一,单摊平均销量为59.81份;《现代快报》排名第二,单摊平均销量为47.95份;南京晨报排名第三,单摊平均销量为28.62份;《扬子晚报》排名第四,单摊平均销量为27.16份;《江南时报》排名第五,单摊平均销量为2.58份。
2005年至2006年之间,南京报业零售市场基本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是以《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为代表,两报占据南京报业零售市场60%以上的市场空间,其各自单摊平均销量均在50份以上,在南京零售市场处于主导地位,《南京晨报》和《扬子晚报》为第二阵营,单摊平均销量在30份左右。从总销量来看,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有较大销量差距,从近两年的连续监测数据来看,这两大零售阵营的格局基本稳定。
从各报的销售走势和竞争关系来看,近两年来,《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为争做南京第一把交椅相持不下,竞争比较激烈,今年上半年至下半年期间,南京报业零售总量下降,《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在这一背景下销量拉开了较大差距,目前《金陵晚报》平均每个摊点比现代快报多销售12份报纸,在零售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第二竞争集团中,《南京晨报》和《扬子晚报》的零售量也在同一水平线上发展,《南京晨报》的销量优势略大,但是从今年下半年的数据来看,《扬子晚报》的销量再次逼近《南京晨报》,形成更为紧张的追逐阵势。《江南时报》一直在零售市场中处于参与者的地位,单摊平均销量徘徊在10份左右,竞争实力和前四名媒体落差较大。
从过去的数据来看,近两年《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的市场份额均比较稳定,各占29%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在2006年之间,《金陵晚报》在南京的市场份额上升了7个百分点,《现代快报》下降1个百分点,《扬子晚报》也上升了1个百分点,《南京晨报》下降3个百分点,《江南时报》下降4个百分点,《金陵晚报》的上升势头比较明显,《南京晨报》、《江南时报》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南京报业市场起决定性地位的《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本次两报的累计市场份额65%,和上半年59%相比,上升了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两报尤其以金陵晚报为代表,对南京都市报总量的控制力有所加强。
中国数字报业三步曲
——访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林江
2007年1月27日,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专题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与会人士认为,传统报业必须顺应数字报业发展潮流,树立数字化战略意思,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以内容为主、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主动占据新兴内容产业市场。
3月3日,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在宁波召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林江出席会议。与会的常务理事确定报纸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数字化平台、手机二维码、电子商务、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等九大类数字报业项目为创新方向。会议还讨论通过河北日报、新疆日报、北青网等20家机构为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二期成员单位的加盟申请。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及其常务理事会是为积极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报纸出版业的挑战,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于2006年11月发起成立的。常务理事单位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中国计算机报社、中国黄金报社、精品购物指南报社。
数字报业已成为报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数字内容时代,全国1931家报纸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报业如何才能保持并增强在内容产品上的主导权和在传媒市场中的竞争力?从个体来看,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报纸,应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战略转型?作为报业的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又将如何推动数字报业的发展进程?
2007年3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总协调人林江。
记者:有人认为,报纸在过去的50年中成功地化解了来自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冲击,并与之共同发展;今天,报纸同样也将与新型数字媒体并存很长一段时间。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林江: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有一个发展过程。数字新媒体与传统报业肯定会并存一段时间,但千万不要认为这个战略转型期会持续很长,我估计这个转型过程主要就发生在未来5~10年之内。
让我们以受众体验为核心来分析这种并存关系:首先,广播、电视出现后,因其提供的受众体验与报纸完全不同,因而三者能够互不排斥、并行发展,基本没有出现替代的问题;然而,新媒体提供的受众体验已经和报纸产生了部分重合,两者的并存是一边越来越大、一边越来越小。其次,虽然目前已经商用的新技术还不能完全替代纸张的阅读体验,但是千万不要低估技术发展的可能性,预计未来5~10年内,能够在阅读体验上全面替代纸介质的新型介质可能就会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研究读者特别是支撑报业发展的核心读者,即广告商锁定的25~35岁这个群体的阅读倾向,研究下一代读者阅读体验可能发展的深刻变化。我国现有网民1亿多人,其中47%以上是20岁以下的、以大中院校学生为主的年青人,这些人5~10年后将成为广告商眼中的黄金读者,但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没有阅读报纸的习惯。因此,无论10年后能否发展出纸张的替代性介质,对传统纸介质媒体的未来至关重要的读者群已经开始持续流失。因此,基于数字、网络、多媒体的新型媒体的出现,与50年前广播电视媒体的出现,对于报业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国数字报业的发展状况?
林江:数字报业的发展经历了战略层面、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这三个阶段,目前业界在战略层面和认识层面上已形成了初步的基本共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探索。
战略层面报业究竟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发展?怎么去发展?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全球最发达的美国报业的经验。美国报业曾经在2000年时非常困惑——报纸网站并不落后,为什么没有获得大的发展?经过深刻地反省和思考后,他们在2002年左右形成共识,即报业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其关键就在于是先做报纸还是先做网络。我国报业从2004年开始也在思考报业的战略转型问题。
在数字内容产业时代,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面临调整和重组,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必须把受众和广告主的需求置于核心位置。而报业传统的商业模式从介质形态到传播形态,都跟不上受众对新型内容和消费体验的需求,跟不上广告主对精准传播的需求。
找到问题之后,美国报业从2002年开始了全行业的转型,目前报纸网站流量已经占到全美网站流量的1/3以上,在线广告也开始以超过40%的速度增长,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认识层面去年以来,我国报业在观念层面开始真正的转变,并在大力发展数字报业的战略选择上逐步达成基本共识。
虽然我国报业的发展阶段还不能与美欧等国相提并论,但从市场角度来讲,任何新模式和新技术一旦出现,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目前,新介质带来的新型体验已经能够部分替代传统纸介质的阅读体验,替代已经发生了。
当前,数字内容的新型产业链正在建构和重组之中,一旦产业链成熟,内容提供商就会占据产业链的上游。在数字内容时代,并不是只有报业一家在做内容产业,通过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其他关联企业和机构完全有可能成为内容提供商,数字内容产业决不会因为报业的缺席而不再发展。因此,不管自觉也好、不自觉也罢,报业必须朝着数字内容产业这个全球范围内势不可挡的趋势去转变和发展。
实践层面目前,业界对数字报业的探索正处于从策略性投资向战略性投资的转变之中。2004年之前,报业的数字化实践都只是一种市场策略。报业机构注意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想在传统的经营架构之外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去年开始,为了适应数字内容一次生产、多次传播的需求,业界开始从产品开发提升到调整报社的业务流程。从整体上看,一些报业集团和主要报社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内率先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很不成熟。
记者:您特别强调"数字报业",而不是"报业数字化",请具体谈谈两者的区别。
林江: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关键就在模式选择,换一句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话说,本质区别就在于数字报业的模式是先做网络,后做报纸;而报业数字化的模式依然是先做报纸,后做网络。
在"报业数字化"的概念中,数字化的目的是为纸介质报纸的出版、印刷、发行和广告等传统业务服务的,即报纸还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形成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等产品。它遵循的还是先做报纸、后做网络这样一个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架构。
而"数字报业"的概念是建立在报业的核心能力之上的。我反复强调:报业的核心能力不在于这张报纸,而在于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在于内容的聚合、管理和分发能力,在于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这就要求报社从工作流程、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营模式、交易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围绕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和营销来展开,至于采用什么样的传播技术、显示技术和介质技术,完全取决于哪种技术能够更好地展现这种核心能力,更好地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记者:多位业界专家认为,报业开发的数字内容必然是一个包括图、文、声频和视频的多媒体产品,否则就没有生命力。请问这种发展趋势是否越过了行业管理的边界?如有的报社在开发户外视频项目的过程中播放自采的新闻,很担心来自广电部门的阻力。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林江:无论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报纸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说,报业作为内容产业中的一个主导性行业,在从传统媒体进入数字内容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把如何实现内容产品的主导权和媒介市场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放在首位。我们关心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把这两者牢牢地掌握在党和政府领导的新闻单位手中,这远比在报纸、电视、广播、图书等媒体之间划条线更为重要。
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等媒体都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如果说在过去传统的形态中,大家还有区别的话,在未来由0和1组成的数字世界里,过去的传统区分应该说没有太大意义。这种区分既不符合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趋势,也很难从政府监管层面上进行操作。
从数字报业的角度来说,报业利用新技术开发出的任何数字产品都是传统报业的延伸,这种延伸是报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冲动所导致的,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只要报业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一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方面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包括各种数字、网络、多媒体产品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那么从报业延伸出的一切产品形式和表现形态,我认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记者:有人认为发展数字报业一定要整合传统报业的各种资源,这一方面是指报社自身的内部资源整合,另一方面要借鉴商业门户网站整合外部资源的经验,通过类似"电子报亭"的形式来实现整个报业资源的整合。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林江:看清了报业的本质和核心能力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属于数字内容的分销领域。在新型产业链的构建中,一些原有的环节如纸张、印刷、传统发行网络等会逐渐脱落或者弱化,数字内容产品的分销渠道和分销方式问题就凸显出来。由于单个报社创新的成本太高,现阶段报业非常需要以合作的方式探索一种新的分销模式。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报社之间的合作,以市场主体的方式组建"数字邮局",逐渐取代传统的邮发渠道,使大家共享一个数字内容管理、分销和增值系统。可能大家都会从中受益,内容产品的发行费率可以大幅度降低。
国内已经出现了若干电子杂志的发行平台并获得了风险基金的支持,应该说在建立发行网络方面,报业更有经验,只是因为过去我们固守传统的模式,对这个领域缺乏理解、缺乏认识、缺乏热情,随着观念的转变和数字报业的发展,报业完全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目前业界已经提出了几种具体的合作方式,我认为最终市场上会出现三五家占有较大份额的数字内容管理和分销企业,可能是一家报社开发的,也可能是几家报社合资的,还可能有其他形式,这是各个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博弈的结果。总署会引导报业朝这个方向去探索,但不会干预具体的市场行为。
记者:数字报业的发展一方面事关报业的未来,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先行者冒着很大的风险,有的报社希望总署能够作为重大课题给予支持,对此您有何看法?
林江:的确,大家都认识到目前的探索是数字报业发展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单个报社的尝试成本太高,希望总署组织一下,数字报业实验室正是这样一个应业界的要求而成立的机构。
实验室会从集成创新的角度出发进行通盘规划,一方面组织交流数字报业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一系列实验性项目,共同探索数字报业的实现途径。通过实验室的项目规划和组织实施,很多试验项目的成本可以由多家报社共同承担;可以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城市和报社,进行样本读者的选择等等。这些方法既可以降低实验的成本和风险,又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具广泛性和可观察性。
比如说我们正在进行的对新介质的实验,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手机报、二维码等数字产品或技术的实验,深入研究受众体验、产品形态、分销渠道、商业模式、广告策略等。因此,实验的范围越广、越适应于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就越能检验新技术和新模式是否具有向一个成熟业态发展的可能性。
记者:在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比较稳固,而且尚有市场潜力,数字报业的盈利模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很多报社虽然已经认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但只愿意跟随、学习,而不愿进行探索和投入。您对这些处于观望之中的报社有何建议?
林江:这种情况我完全理解,而且我认为:在目前的探索阶段,集成创新至关重要,完全没有必要让每家报社都进行这样的研究和尝试。
从发展阶段来说,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报业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几乎每一个边边角角的市场都被占领了,因此当整个市场萎缩之后就面临着全行业的整体转型。相比之下,我国的报业市场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可挖,总署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我国报业的三大潜力市场:行业报市场、中心城市以外的报业市场和中心城市周报市场。这些潜力市场一定要抓住,这既是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数字报业战略的重要基础。
此外,我们在组建数字报业实验室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各类报纸的情况:有的已经开始积极投入、率先尝试,虽然有很大风险,但收获也同样显著,因为最先进入这个领域意味着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先发优势,观念、模式都会在探索中发生深刻变化;有的正在观望;有的可能有心无力。开展数字报业的方式多种多样,加入实验计划并不意味着立即就要在人财物上大量投入,而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能够有为的领域进行尝试和创新。以电子纸的实验项目为例,该项目由几家报业集团和国内外的设备供应商共同承担硬件设备、后台管理、系统建设的成本,其他报社也可以按照实验室规定的格式,把自己的报纸数字化之后传到电子阅览器上,在内容表现形式和广告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记者:目前一些报社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尽管这些报社可能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但客观上同样面临压力。您对这些报社有何建议?
林江:目前我国家庭平均每户报纸拥有量不到0.3份,千人日报拥有量只有78份,无论是市场发育还是受众需求满足的程度,我国报业都远远没有发展到美国报业那样成熟的阶段。过去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受益者是中心城市的居民,在广大的一般地市和农村地区,传统纸介质媒体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因此,中心城市的报业可能要率先在数字报业上进行尝试,而在许多报业欠发达的地区,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挖掘传统报业市场的潜力,进一步培育读者对于报纸品牌的忠诚度,树立报纸的公信力,夯实数字报业的战略基础。有了战略基础的支撑之后,报业发展新媒体会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
数字报业实验室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计划,探索的不仅仅是加盟单位和领先报社的转型,更是全行业的转型。根据目前确定的计划,明年将会发展300家以上的报社和关联产业单位加盟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实验计划的组织实施,吸纳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报社,进行分门别类的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全行业共同朝着数字内容产业的方向发展。
记者:总署下一步将如何推动数字报业的发展?
林江:在引导传统内容产业向数字内容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总署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规划,其中推动数字报业发展的战略构架分三步走。
首先是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这是整个战略的核心和主线。这个计划将全方位探索数字报业的介质技术、显示技术、传播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人才需求等一揽子问题的解决方案。今后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进行这项工作,直到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新型产业链、运营环境和制度安排出现,实验室的使命才算完成。
第二步,明年年中将启动"中小城市综合信息门户发展计划",主要是立足于中小城市,利用报社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包括政治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等,推动中小城市数字报业的发展。和中心城市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中小城市的报业机构,尤其是党报社,具有非常有利的资源聚合条件,可以获得优厚的政策性扶持,有能力朝着本地数字门户的方向发展,做当地领先的新闻资讯和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第三步,明年年底前后启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计划",目的是对报业的核心能力依法进行有效的保护。这种集体的自我保护需要两个基础:首先要统一思想,分散的个体很容易被各个击破;其次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报业在数字内容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和谈判能力。届时,维护报业合法权益的主张不仅有法律的保障,还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的保障。
记者:信息技术已经重塑了传媒业的外延和内涵,一方面,原来不属于传媒业的中国移动、网通等运营商正在向综合信息提供商转变,而报业自身也正在从提供报纸到提供信息服务转型,大家共同来争夺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另一方面,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和读者获取信息的习惯不断改变。在这种媒体融合激荡的市场格局中,报业能否保持昔日的辉煌,在全球范围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林江: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报业的核心和本质。很多人在讨论报纸的消亡问题时往往把报纸等同于报业,然后得出结论说报业会消亡或者不会消亡,我认为这个前提首先就是错误的。报社不是造纸厂,报业的辉煌靠的是它的核心能力,这张纸只不过是展现这种核心能力的介质而已。
也许若干年之后,很多报业机构可能不再用纸张作为主要介质技术,不再用印刷作为主要显示技术,不再用邮发或自办发行系统作为主要传播技术,但只要它的核心能力依然具有竞争力,业已形成的报纸品牌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比如《福布斯》,它目前的收入结构和过去完全不同,来自纸介质杂志的收入越来越少,其他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的收入越来越多,但它依然还是《福布斯》,它的核心能力和品牌价值仍在增强。当然,如果你的品牌现在就没有什么价值,到时候消亡了 也很正常,但那并不是因为报业消亡的缘故,而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建构起自己的核心能力。 (中国新闻出版报)
数字报业创新项目情况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数字报业的发展,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于3月3日在宁波召开。数字报业实验室秘书长冯玉明代表秘书处做了"数字报业创新项目征集评估情况报告"。摘要如下:
自2006年11月15日在"中国数字报业战略与实践高层研讨会"召开后,秘书处收到多家报社(报业集团)和关联产业机构的创新项目申报资料,这些申报项目涵盖了数字报业各个领域的成果,展示了我国报业发展的崭新方向,体现了各家报纸出版单位在贯彻新闻出版总署大力发展数字报业倡议上的决心、信心和切实的行动。
项目申报概况截至2007年2月10日,全国共有43家报纸出版单位和关联产业机构向数字报业实验室提交了项目申报材料,累计88个创新项目。
(一)申报机构
按省份划分,项目申报机构分别包括了福建、广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新疆、浙江等13个省份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部分报社(报业集团)及关联产业机构。具体说明如下:
1、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成员单位共16家申报了创新项目。
2、27家非成员单位申报了创新项目,分别是: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创新项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浙江新动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创新项目;中国计算机报社与中国软件测评中心;新疆日报社与北京紫光新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创新项目;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世界》杂志社与杭州手眼通数字教育软件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创新项目。其中北京紫光新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单独申报了项目。
(二)项目类别
88个创新项目主要包括报纸网站、网站专栏、报纸电子版、手机报、二维条码的报业应用、电子杂志、报纸图文光盘、报社电子图书馆建设、报纸数字化发行、数字出版项目、报纸电子阅读器、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读者数据库建设、多媒体资讯、移动广告发布系统、电子商务、甚至网络游戏审查及监督管理平台的建设、移动采编系统等项目。上述项目按类别划分约为11类,具体说明如下:
1.报纸网站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报纸网站项目的单位共13家,分别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解放网)、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北国网)、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都快网)、绍兴日报报社、新疆日报报社(多文种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国黄金报社、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精品网)、新民晚报社、海峡都市报社(海都资讯网)、寿光日报社(齐鲁绿网)、车友报社、潇湘晨报报社(红网)、中国电力报报社(中国电子新闻网)等。
(2)项目简介从申报资料看,报纸网站都是由报纸出版单位投资主办的网络媒体,是先进的现代理念与新媒体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媒体,期望通过互联网延伸平面媒体影响力,创造性开拓报纸出版业的发展空间,降低平面媒体转型的风险,实现媒体影响力、传播渠道及盈利手段多元化、立体化的目的。
2.手机报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手机报项目的单位共14家,分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京手机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基于3G网络的移动信息平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绍兴日报报社、华西都市报社、中国黄金报报社、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基于"精品手机报"的移动增值项目)、潇湘晨报报社、中国石化报社、中国旅游报报社、中国妇女报社(第一手机报)等。
(2)项目简介。随着手机媒体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壮大,传统媒体借助其作为新型快捷的传播渠道成为趋势。未来3G的开放将使手机具有更强的功能、更快的速度,而报纸出版单位推出手机报,在手机用户中形成影响力,成为传统媒体抢占新媒体平台的先发行动。
3.多媒体数字报纸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多媒体电子报纸的单位共11家,分别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二期工程项目)、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网络互动多媒体报纸实验)、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华商报社、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多媒体报刊网络发布与呈现平台)、绍兴日报报社、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潇湘晨报报社、中国旅游报社、中国石化报社。
(2)项目简介。从申报的多媒体数字报项目中,可以粗略概括出数字报广义是指任何利用电手段传输以文字为主的新闻报导内容的媒体,狭义则是指以网络传送报纸内容。由于集合了先进的科技,具有各种传统媒体在文字、声音、画面、音乐、动画、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方面的一切功能,实现了完美统一。数字报纸集高度整合、可扩展性、开放性、易用性、一体化和安全性为一体,实现了报纸内容的跨媒体出版,实现快速发布的目标,同时,在经营模式上申报单位也在积极探索收费阅读、网络出版发行、广告的多次开发等形式。
4.出版、发行数字化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出版、发行、广告发布数字化项目的单位有7家,分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报纸内容跨媒体整合平台项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国计算机报社(移动广告发布及销售系统)、新民晚报社(面向全媒体竞争需求的报业 ERP系统)、电脑报社(电脑报数字出版平台CCMD项目)等。
(2)项目简介。出版、发行的数字化使得传统媒体有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也成为了数字媒体的发布平台。发掘传统出版、发行行业的数字化机遇开展与传统出版、发行业的横向合作,协助出版商、发行商完成从传统优势(社会影响力、社会凝聚力、读者、发行、广告和其他附加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转型,扩大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业务空间。
5.手机二维码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手机二维码项目的单位是9家,分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中国计算机报社、精品购物指南报社、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二维码技术在集团报刊中的应用)、大连日报社(动码剪报)、潇湘晨报报社、北京紫光新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新动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
(2)项目简介。该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机媒体的魅力,为数字报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手机二维条码与手机菜单、搜索引擎并称为手机上网三大入口。通过手机的拍照功能将二维条码拍摄下来,并通过独特的数据转化识别技术,实现对于条码所含信息的解读,使得读者可以通过条码得到更多更丰富的新闻资讯以及广告服务。这种数字化信息可以以电子文档、图片、表格、页面、音视频等各种方式进行表现,从根本上突破手机终端自身的限制,将使用者带入一个数字化全介质表达的世界。
6.电子商务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电子商务单位共4家,分别是:中国计算机报社(基于数字内容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中国黄金报报社、华商报报社(96128城市快捷配送)、辽宁日报传媒集团。
(2)项目简介。这些项目中有的将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与报纸的发行队伍相结合,构建送货上门、货到付款的城市快捷购物平台;有的项目综合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将报社积累的品牌内涵、信息内容资源、知识产品、数据库、技术资源等整合于一体,通过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利用,借助传媒资源积累和开发,打造传媒资源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未来新兴商业模式。
7.电子阅读器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电子纸、电子阅读器项目的单位共有5家,分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手持移动阅读器在报业的应用)、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电子纸报纸《宁波播报》实验)、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
(2)项目简介。作为具有移动通讯功能的专用电子报纸阅读器,目前还没有产品推出,但其未来发展将源于手持电子阅读器,此类产品的发展与相关的基础技术进步紧密相连,尤其是显示技术、存储技术、嵌入式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在报纸出版产业中,阅读器产品属于产业链的末端设备,直接面对最终用户,这些项目将会在未来数字报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电子纸、电子阅读器可能对新闻出版传播业带来新的变革,这种新的介质和终端,为我们探索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8.户外数字媒体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户外数字媒体的单位有2家,分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公众新闻视频项目)、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城市多媒体报纸联播网)等。
(2)项目简介。与传统报业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相反,借助户外数字媒体项目可以获得对原有新闻和资讯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和增值渠道,使报业内容增值,形态多元、内涵扩大。传统报业争取"固定读者",而户外数字媒体可以争取"移动受众",两者互为补充。
9.电子杂志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电子杂志项目的单位有2家,分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i-mook项目)、精品购物指南报报社。
(2)项目简介。电子杂志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传播形式,具有"时尚互动,个性娱乐"的特点,利用flash、视音频合成等手段编辑,读者通过下载特定的阅览器,可按照传统的翻阅习惯浏览杂志,同时又融入纸质媒体所不具备的动画、旋转、透视等效果。
10.管理数字化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申报报业管理数字化项目的单位有2家,分别是: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
(2)项目简介。着眼于整合新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应用基于XML的置标语言和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建立集新闻信息采、编、发、管为一体的、包括文本、图片、图表、音频、视频数据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全集团所有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编辑。通过对报纸采编平台数字化建设,以搭建全面整合集团下属各报新闻资源,具有多媒体传输手段和传播形式的全新报业采编互动平台,同时实现经营管理平台的合一。
11.移动采编系统项目概况。
(1)申报机构。北京百网数信科技有限公司。
(2)项目简介。移动采编系统是针对媒体开发的一套基于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应用系统,由手机软件、服务器软件和PC软件三部分组成,实现记者手机发稿、稿件到达提醒、稿件编辑处理、稿件发布、稿费计酬的无缝集成。
申报总结从以上的项目申报情况可以看出,报纸网站与手机报纸的发展在多家报纸出版单位获得重视,而数字报纸、数字发行平台、管理数字化平台等也成为数字报业的重要关注方向。
除了以上的项目类别,还有部分单个项目的申报,比如图文光盘,报纸与网站合作开办的"报网E动"专栏、面向报业全媒体竞争需求的CMS系统、数字图书资料中心、数字内容运营试验平台、出版发行电子版分析报告、网络游戏审查及监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数据库营销(车友报的手机、网络、报纸互动形成数据库营销、河南科技报报社的科技110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等等。
对上述43家机构的88个创新项目,数字报业实验室秘书处编制了相对严谨科学的评估方案,拟于2007年3-5月间从中优选一批项目成为"中国数字报业创新项目",以鼓励业界和关联产业大力推动数字报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成果。
西方媒体对中国两会报道四则
英国《金融时报》:访问高薪代表马蔚华
(记者/马利德;译者/何黎)
马蔚华是中国全国人大代表,但看上去并不像中国收入最高的商业银行家。全国人大是中国的立法机关,本周正在北京召开会议。 身穿花格外套和翻领毛衣的马蔚华,看起来更像一个中层官员,而不是(据中国媒体透露)年薪100万美元的顶级银行家。 不过,身兼银行家和全国人大代表的马蔚华体现了共产党和商界的谨慎融合。
对马蔚华而言,这种双重身份并不会带来矛盾。作为中国第六大银行招商银行的行长,马蔚华对混合结构已经习以为常。他说,招商银行是一家“市场化的银行,但不是民营银行。” 马蔚华在广东省代表团下榻的一家朴实的北京酒店中接受了采访。他表示:“招商银行不是一家民营企业,也不是国有银行。这是一个新的体系。” 马蔚华的工作总部在深圳,毗邻香港。这位前央行官员自2000年担任招商银行行长一职以来,已将该行转变为中国最成功的银行之一。 该行主要股东是招商局集团。这是一家国有运输企业集团,由于其主营业务是外贸,因而受到的政府干预相对较少。招商银行已经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上市,去年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时,成功筹集了24亿美元。 招商银行的地位及其总部所在的地理位置(位于自由发展的深圳),为马蔚华以及招商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招商银行的数据显示,2005年,马蔚华的薪酬为 268万元人民币(合34万美元),大约是中国大型国有银行领导现金薪酬的3至4倍。在招商银行香港首发上市之后,中国媒体报道称,马蔚华的薪酬已升至约 100万美元。 他表示:“媒体对我的薪酬非常感兴趣,但它们的报道有时有偏差,与事实不符。” 但马蔚华很乐于为中国银行家较高的收入辩护。他表示,如果没有较高的收入,中国本土银行业将无法与外资银行匹敌。 “我们的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在这个领域,我们有许多东西需要改革,”他表示。“我手下的所有员工,最高使命是把银行经营得更好,而不是提高他们在政府中的行政级别。” 马蔚华支持有关对外资银行的审慎观点。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外资银行已经可以更自由地与中国本土银行进行竞争。 招商银行在不少方面需要防范外资银行,因为该行正在努力维持其在中国刚刚起步的信用卡和私人理财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招商银行已经先于国内同行投资建立了这些业务。 马蔚华称,招商银行已发行了1000万张银行卡,并占中国目前已发行的双币卡总量的42%。“西部年纪较大的客户更注重储蓄,沿海的年轻人则更注重消费,”他表示。“中国金融消费的发展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招商银行正为北京的官员、商界人士和年轻女士提供量身定做的信用卡。马蔚华表示,他目前正全力关注于全国人大的事务,但他无意中透露,身兼数职可能有利于推广公务信用卡。 “这一方面能够防止腐败,同时也帮助他们行使自己的职责,”他表示。“我想,政府官员们会喜欢公务卡的。”
英国《金融时报》:温总理报告点出希望发展的几大产业
(记者/杰夫-代尔马利德;译者/何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5日在北京开幕。 仔细阅读大会文件和温家宝的讲话会发现,中国有着宏伟的工业目标,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作为中国政府淘汰低效产能措施的一部分,温家宝概述了未来五年内关闭炼钢厂和炼铁厂的计划。这些拟关闭炼钢厂的产能超过了德国整个钢铁行业的产能,而拟关闭炼铁厂的产能则几乎相当于整个欧盟(EU)的总产能。 中国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 仅今年一年,中国政府就设定了分别淘汰3000万吨炼铁产能和3500万吨(相当于意大利的全部炼钢产能)炼钢产能的目标。 上述数字显示出中国工业近年来惊人的扩展规模,其中钢铁和发电行业的年新增产能,就高于许多发达经济体的总产能。 中国政府计划关闭低效钢铁厂已有数年时间,原因是它们浪费了巨大资源,并造成了严重污染。然而,由于这些钢铁厂能够带来巨额财政收入,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往往无视这些政令。 如果中国政府确实能够成功削减钢铁产能,那么将受到一些产钢国的热烈欢迎。过去两年,随着中国国内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出口到这些国家的低成本中国钢铁大量增加。 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钢铁业是为数不多有着具体产业政策目标的行业之一。 但在中国政府抑制重工业的同时,温家宝和一些部委确实给出了一些暗示,表明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和希望发展的产业。 温家宝在谈到高科技行业时指出,政府将“振兴装备制造行业”。过去一年,在是否允许外国投资进入这一资本品领域的问题上,国内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这场争论使得美国私人股本集团凯雷入股建筑机械制造企业徐工机械的计划,搁置了18个月。 温家宝还提到了中国推动“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他表示,中央政府将“积极发展”中国的创业风险投资,还将完善采购体系,以鼓励国内研发出的产品。 温家宝表示,政府工作中的一个新重点,是提升中国在外包行业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正开始向该行业进军,特别是在获得日本公司的外包业务方面。 温家宝还表示,中央政府将纠正地方政府向外国投资提供过多优惠政策的行为,暗示中国政府关心的不是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总体数量,而是吸引能够带来技术的长期投资者。 实际上,在当前中国表示正努力削减贸易顺差,并取消为出口企业提供的补贴之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高科技产品的海外销售。 除了造成污染的行业外,温家宝还特别指出了另一个中国政府有意限制的行业——高尔夫。 这项运动占用了本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宝贵土地,还使用了大量化肥和杀虫剂。 温家宝表示:“我们要坚决控制建设占地规模……特别要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等项目用地。”
英国《独立报》:熊胆及中国民主
(记者Clifford Coonan)
中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位代表提出一个建议,希望逐步取消饲养黑熊取胆汁的产业,称这对于全国饲养的七千头熊来说残忍的。
取胆汁是很可怕的——在熊的脾弄一个切口,让胆汁滴下来——这令动物福利组织十分愤怒。
黑熊的状况只是人民代表大会讨论的议题之一。三千名代表聚首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大会仍然保留旧式冷战共产主义特色,政治局提出的任何措施都得到强烈一致的支持,没有坦言不同意的空间。
表面上,为期12天的大会是清谈俱乐部,但这也是收集中国意见的最大集会,是评估普通百姓意见的一个有用的论坛,而且可以从这个大会预测政府在来年可能有什么动作。
由于中国青少年越来越容易沉迷互联网,政府已经下令禁止今年开新网吧,立法者们已经呼吁出台更严格的规定不让青少年进入网吧。
最重要的一个法案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财产权的法律。该法律让国家、集体和私人财产受到同等保护。目的是为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去年,该法被强硬派从议程上除掉。
财产权的概念已经进入宪法内容,但新的法案仍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将让私有财产拥有法律地位。代表们仍然在争执该法案的用词,它可能在3月16日通过。
多数人认为这不可能给中国八亿农民带来多大改变。贪婪的投机者侵占土地令农民愤怒,贫富悬殊的扩大令农民的收入更加落后于富裕东部城市的同胞们。
一般民众是不能靠近这座苏联时期的人民大会堂的。
人权观察组织已经致信温家宝总理,称中国应该改革,加强人权保护。
中国的议会还将全体一致支持国防预算18%的增长。这个增长令中国的周边地区慌乱,特别是被中国视为一个叛逆的省的台湾。
今秋共产党将举行十七大,胡锦涛主席届时会巩固权力,可以预计有一个大规模的领导改组。
人大议程中有待讨论的有:
烟草。代表们呼吁缩减烟草业,加大限制吸烟力度。
熊胆汁。有代表提出逐步取消饲养黑熊取胆汁的产业。
同性强奸。一位代表试图改变法律,严厉制裁那些对同性进行性侵犯的人。到目前为止,鸡奸或其他同性性侵犯都不算犯罪。
宗教。政协主席贾庆林表示宗教在推动社会和全球和谐中有重要作用。
污染。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会关闭最肮脏的铁厂,并尝试清理受污染的河流以及发展更具能效的技术。
电影审查。有代表提出中国需要一部法律来限制电影和互联网的“暴力文化”,避免青少年受到污染。中国电影没有分等级,但受到严格审查。
英国广播公司:两会,倾听的姿态与消失的声音
(英国BBC)
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宣读政府工作报告前后向人民大会堂里的三千代表鞠躬,而且几乎是“九十度鞠躬”。 温家宝的鞠躬是表示他愿意倾听人民和代表们的声音,但是在大会堂外,却看不到人民的影子。 天安门广场几乎空无一人。成排的警察站在红旗下防止任何人靠近大会堂。 在过去的几天里,中国特别加强了对上访者的控制,这些最急于寻求帮助、最想让当政者听到自己声音的人中甚至有人已经被投入了监牢。
中国历史上向来有到天子脚下告御状、求公道的传统。但是现在,中国不想让这些人“影响”正在召开的两会。 在没有真正选举的中国,上访是很多人伸张自己权利的唯一渠道。 于是,我们决定夜访那些幸免被捕的上访者。 在前往“上访村”的路上我们发现,找他们的不光是我们。路上警车不断,不少是来北京拦截和捉拿上访者的外地警察。 “上访村”里同样有警察巡逻。我们不得不抄小路步行,防止被上访者称为"狗"的告密者发现。 我们来到一个小屋,一群上访的人在那里静静地站着。他们几乎一声不出,不想让警察发现在这里聚会。 他们开始讲述各自的经历,每个人都拿出五六十页的上访材料,每个人都上访了好多年。 魏守进(音)为了劳保已经上访了37年,但仍一无所获。 老魏说:“昨天晚饭时候听说警察又要大搜捕。我们躲出去凌晨一点才回来,结果三点警察又来突袭。他们捣毁门窗冲进来,我找机会爬出窗户躲在了一个箱子底下。” 上访者雷建财(音)一边把材料交给我一边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为了抗议他所在地方的腐败,他已经上访了十年。 “我被拷打过三回,” 他说,“我的妻子已经被送去劳教,但我不会放弃。” 坐在角落里的余常仁(音)为了讨要工资上访了18年。 他指着自己的豁牙说:“上次我挨打了,打掉一颗牙。就在信访局门口,四五个人把我从队伍中拉出来打了一顿。” 尽管如此,这屋里的人没有一个想就此罢休,他们已经没有了别的出路。经过多年的上访,张亚军失去了一切,但没有失去希望。 他说:“我们仍然相信中国共产党,仍然信任国家和政府。” “胡主席和温总理都说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党和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但是和谐在哪里,我看不到。” 被抓走的上访者连东西都来不及收拾。 其它上访者指着一张空床对我讲,那个人早晨三点被抓走了。连收拾东西的时间都没有,墙上还挂着他的两个塑料口袋。 夜深人散,上访者们消失在了寒冷的夜色中。 他们不想再碰上警察的夜袭,不少人要就这么在街上游逛到天亮。 中国政府说愿意倾听人民的声音,但此时此刻,这些最有话要说的人只能沉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